

无论是读史,还是看电视剧的演绎回放,回顾当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的动荡的悠悠岁月,想必不少人会不约而同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国共识。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不论商、周时期的井田制社会,还是小农经济盛行的封建社会,即便某一王朝通过富国强兵造就了一派治世的繁荣,却依旧难逃两三百年阳寿周期律的怪圈。纵观历史上黄巾起义、瓦岗农民起义、元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无一不在诉说正确处理人与土地关系,因时制略,改变土地政策的重要性。
昔日老百姓为五斗米折腰的日子一去不返,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也基本实现,然而,新常态下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成为摆在中国执政者和创业者面前的第一要务。
上下求索现代化农业拉伸产业链条与第三产业联姻
“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六个类型: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小农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论哪种类型,都离不开家庭经营这个核心要素。家庭既是基本经营单元,也是主体、主力、主导。但不少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力量强力推进土地集中连片,千方百计扶持所谓的龙头企业搞成千上万,甚至几万亩的大规模经营,以为政府和企业才是农业经营的未来主体,这是十分荒谬的。”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院,中国农经协会副会长刘奇如此点评。
诚然,历史的教训已经昭示我们:农业经营的主体不是政府,不是企业,而是家庭。当年“公社+社员”,是政府在种地,种到饿死人。“公司+农户”,是企业在种地,弊端正在显现。中国农业必须走“农户+农户”的路子,才是正途。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追求的目标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体现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五位一体。而农业与休闲旅游甚至电子商务等多元产业正在悄然联姻,一场物联网与电子信息的经纬线正在国民经济新蓝图中慢慢形成。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2014年12月,农业部发出《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力挺休闲创意农业发展。
2015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地儿和钱”。一号文件还提出“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
穹顶之下蕴藏绿色商机生态农业盘活内需前景看好
休闲农业为城市人提供了一个“世外桃源”。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4年乡村旅游新增收入400亿元,带动3300多万农民受益。依托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根植传统的农耕文化,建立类似农业迪斯泥和改造类似周庄古镇的古村落,既为城市人提供了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也传播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同时可以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农民增收,是一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2015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市场增量有望取得爆发性增长!
通信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体育南大街南大街399号亿博基业大楼邮编:050000
联系电话: 传真:0311-83055026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9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