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1184728480,1154906112

电话:0311-83051179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互联网+农业”,还有这些障碍要克服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11/6     点击数:1548

 

 

近年来,“互联网+”风潮正在席卷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推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电子商务的重心开始由城市慢慢向乡村渗透,农业与互联网的横向整合与纵向重塑正在持续深化。“互联网+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借助互联网助推农村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助力乡村振兴 “互联网+农业”成绩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原来的农业部,现在叫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互联网在农业农村的应用,“互联网+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7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发布:作为“互联网+农业”的代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7年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了756个县,目前的农村网络零售额去年底达到了1.2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正迈向3千亿元大关,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

 

此外,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也有突破:目前组织了21个省市开展8种主要农产品大数据的试点,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每日发布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每月发布19种农产品市场供需报告和5种产品供需平衡表,逐步实现用数据管理服务,引导产销。

 

“互联网+农业”障碍重重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信息化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全新命题,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缺少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的现实背景下,“互联网+农业”很容易形成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互联网+”与“三农”各个领域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障碍难题值得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

 

“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难度较大

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农业大数据设施不健全,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数据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任务艰巨,对“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下导致市场对互联网的需求不足。一方面,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不发达,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储运等均不具规模,且各环节之间相互分割,造成农业活力不足,难以通过互联网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等农业技术尚不成熟,小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与高度智能化和市场化的“互联网+”模式难以有效对接。此外,农业作为高风险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因素影响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不容小觑。

 

冷链物流建设仍是农产品“触网”的主要障碍。受制于农产品季节性强、易腐变质、流通环节多、效率低、农村交通设施欠发达等因素影响,农产品冷链物流一直是生鲜农产品互联网应用实践中最重大难题。许多农产品尤其是特产鲜货不少集中在僻远山野,外运困难,这导致即使是借助于网络营销宣介也难以将产品售出,等于有网无路。

 

过度追求品牌建设忽略商品本身。品牌建设过于追求商标、包装、故事,而商品最本质的实物商品的安全健康并不作为重点,服务商品的质量较低、体验商品相对不足,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消费者品牌)不协调问题十分严重,没有形成品牌健康发展的机制。

 

缺乏复合型人才。从人才队伍来看,往往存在懂互联网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互联网,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收入不高难以吸引、留住人才,基层干部、农民普遍缺乏“互联网+”的应用能力。

 

营商环境面临着较大挑战

低价销售成为电商竞争的主要方式。集中反映在6.18、双十一、年货大节过程中,在社交网的销售模式主要采取低价竞争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许多农产品都说是最好的、价格最低的,但是在以低价为主要竞争手段下的网上交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十分严重,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定位不准、盲目扩张,搞规模化上线。有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的盲目把“互联网+农业”视作蓝海市场,简单套用“互联网+”在工业等领域中的做法与模式,没有找到接地气、能盈利、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淘宝村”为例,大规模上线大众化农产品,一方面销售量不高,另一方面,“成本+快递”的模式压缩了利润空间。有些所谓的“淘宝村”以刷单方式完成政府设定的成交量指标,发展流于形式,让人疲于应付。

 

农产品滞销近些年愈演愈烈。很多地方政府一旦面对农产品滞销问题,就急着找电商开药方,但是电子商务不是“农产品滞销”的灵丹妙药。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适合电商零售。电商销售要建立在市场基本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才有好的结果,如果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尤其是在明显供大于求的时候,电商出手虽然能解围于一时,却难以扭转供需双方失衡的困局。而且,电商出手帮忙解决农产品价贱滞销难题,主要是帮助农户在事后及时止损和补救。

 

“悲情营销”再次出现。满天飞的滞销农产品信息配上农民一脸愁苦的画面,成功地唤起了大家的恻隐之心。有媒体调查发现,类似的悲情营销农产品只有四成是真的。“悲情营销”反映出市场营商环境不健康和商业模式不成熟。继“滞销大爷”网上悲情推销农产品的谎言被拆穿之后,互联网营销又改走“美女家的产品”路线。单靠贩卖故事和情怀,无法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的营销,终究是违背市场的基本规律。

 

政府存在认知偏差

政出多门现象严重。2018年鼓励农业电商上行的政策较多,但是,由于农村电商上行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甚至11个部门,因此政出多门不协调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三品一标”农产品管理仍然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如在地理标志产品中存在的“一品多证”亟待迅速解决。

 

急于求成,搞运动化发展。一些地方在发展“互联网+农业”时,受“项目观”“政绩观”影响,不加分析研判、不去结合实际,或急切上项目,或盲目提目标,造成了资源浪费、农民受损。有些地方盲目投资,设场地、购设备、入驻公司,结果是“有设备、没成交量”。

 

电商扶贫的功能被夸大。至今我国扶贫任务十分繁重,还有6.8万个村,3046万贫困户的“深度贫困化”十分严重,科学地电商扶贫仍然具有较大的工作难度,要求第五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更具有针对性。

 

数据共享困难。各级政府部门对数据的共享开放存在不愿、不敢、不会的问题,数据碎片化较严重,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困难。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存在大包大揽或放手不管的现象。有的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配置了电脑、能上网、有门户网站,再搭建个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买卖农产品,就是“互联网+农业”。

 

平台发展遇瓶颈

平台创新模式不足。垂直平台过程中表现为供应链模式创新不够,甚至出现许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除了传统的虚拟交易、投机交易、投资交易外,不知道如何探索新的创新模式,于是出现许多与实体经济无关的活动,与实体经济没有任何的关联性,不能够指导生产、也不能够引导消费,其价格不反映供求,也不反映商品的价值。

 

智慧终端投资过度。如无人店、无人货柜、智能店投资同质相对严重,缺乏创新与特色化打造,方向不明、渠道不畅,部分资金流失在平台推广上。平台推广是一项较为长期的投资,投入资金不能立竿见影,如果中途资金接续不及时,前期工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平台推广的目的是“吸粉”,粉丝增加而真正消费的目标人群增长较慢,不一定产生强大的购买力,资金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甚至出现负值。一旦企业撤资,推广方面的资产能够变现者极少,易形成“投入多、盘子大、产值低”的局面。

 

电商平台利润增长趋于放缓。几大电商平台,无论在阿里巴巴、京东,还是亚马逊等,大多经营者无一例外的遭遇到了瓶颈,利润增长趋于放缓,市场需求几近饱和。现在的电商成本之高已不低于实体店,很多人赔本赚吆喝,价格战导致中国零售走向无利润时代,对传统经济结构是毁灭性的。

 

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

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解决农产品滞销,推动乡村振兴等问题,“互联网+农业”可谓妙招。但走好这步棋,并不容易。只有地方政府、供应商、平台等齐心协力,精研“三农”,挖掘发展潜力,补上发展短板,才能将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有机结合。

 

“互联网+农业”当务之急是推动农产品出村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认为,“互联网+”可以加很多,在加农业农村方面还有很多不同的事项,但当务之急是“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即农产品出村。小农户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推销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这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抓住了要害。

 

缓解产销对接难,农业农村部将同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包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标准化,还有分级包装、冷链物流,推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

 

让传统农业顺利对接现代互联网

将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视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新动能,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工作者的共识。“互联网+农业”首先是农业的数字化,传统产业要实现数字化处理,然后才有可能打造数字农业。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表示,城乡差距和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城乡的数字鸿沟,农业农村部将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确保到2020年覆盖全国80%以上的行政村。强化村级信息员选聘培训,优先从返乡下乡人员和有志于从事信息服务的农村青年中选聘信息员,开展培训、提升能力。健全完善建设运营机制,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部门合作,集聚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公益服务平台,提升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和水平。

 

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

近三年来,农业农村部对农民应用手机进行了培训,事情看似很小,但影响深远。手机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它在农民手里不仅仅是生活资料,更是一个生产资料,可以了解外边的世界、市场的需求,新的技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诊断动植物疫病病害,所以它是“新农具”。

 

农业农村部将创新农民用网培训,提升农民用网能力。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联合有关企业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继续在全国范围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活动,适时举办农民手机应用技能竞赛,提升农民利用手机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

 

来源:长三角农业规划

通信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体育南大街南大街399号亿博基业大楼邮编:050000

联系电话:0311-83051179 传真:0311-83055026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9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