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投资,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投资还是要慎重,尤其现在做特色小镇的朋友,稍有不慎就掉进坑里了。今天给大家说几个真实的案例,看看他们的破产原因都在哪,同时也是为了警示投资者引以为戒。
案例1:成都龙潭水乡
由于文化项目与设计定位的失败,建筑风格也没有体现出特色,设计不分主次,加之后期运营和推广与初期开发的模式不同。
在策划的环节上存在了很多问题,龙潭水乡位于的区域属于待发展地域,除了建筑之外,文化上的混乱、业态上的空白,同时也低估了当地人的消费需求,这里号称清明上河园,但现实却看不到任何与清明上河园相关的内容,所以导致文化灵魂不明确,商业的思路老套,没搞清产业核心。
案例2: 和仙坊民俗文化村
从项目规划设计来看,“民俗村模式”同质化严重,景区设施简陋、没有结合当地文化及习俗,而只跟商业有关,并没有特色。是典型的农村开发旅游项目,当地居民自营,非统一运营,项目缺乏长期的运营资金。
一是仓促决策,急于求成。负责人急于在任期内做出政绩,对开发项目不进行可行性论证,对项目的选题、定位、规模、经营缺乏周密调查,不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与市场需求。
二是步人后尘,缺乏个性。单纯模仿,复制克隆,以致主题雷同,题材重复,使游客在大量的膺品景观面前产生审美视觉的疲劳。
三是内容单调,粗制滥造。产品结构单一,创意差,设计粗,品位低,施工劣质,没有体现出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
案例3:模客小镇
政府的承诺没有兑现,资金断裂被迫停工,由于开发商在小镇创建之前,与模客小镇概念进行了捆绑,造成小镇部分在谈的企业、客商暂缓到小镇投资。另外,模具行业专业化强,投资成本高,企业投资很谨慎。
在政府扶持下,特色小镇成为经济建设热潮,大批量的特色小镇兴起,各地急于出政绩,模仿复制,导致题材单一,主题不明确,没有创意。
没有产业支撑,工作重心转向以建设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在进入杨店镇以前一直没有涉及农业生态文化旅游这个产业,因此,在打造该项目的过程中,总规和详规一直在不断变动,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导致项目进展不快。
一个产业的基础就是资金的支撑,特色小镇大批崛起,各地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大规模开发特色小镇,很多公司为了蹭热度,盲目投资小镇,对项目没有做合理的规划和研究,导致开发失败。
案例4: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各景区竞争客源,急于瓜分“白鹿原”这个文化资源,民俗村里的人造景区,一味模仿大同小异,配套不齐全,投资回本缓慢,商铺招商困难,导致主营业务是小吃。
民俗村没有认真调研定位就快速上马,结果造成业态单一、持续吸引力不足,文化内容千篇一律,文化特征表现不出来就很难激发需求。
案例5:常德德国小镇
交通压力大,小镇设施配套不完善,建筑风格和文化主题单一,经营管理混乱,商品、饮食以及文化底蕴缺少大众化,没有吸引力。
项目定位存在问题,小镇主打异域风情,却没有很好的利用欧洲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引进德国的市场同时也要配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后期运营管理模式混乱,导致外来小商小贩大量涌入,破坏了整体产业链。
案例6:常州杨桥古镇
古镇开发的战略定位有错,缺少商贸人流以及与老街文化有关的产业支撑,没有强大的宣传广告的支撑引流和营销团队的打包引流。
政府扶持的古镇,保存了大部分古镇的原始风貌,由于原有居民的迁出,一定程度上还是损坏了古镇的文化与习俗,其次,原始的古镇虽然古色古香,但是没有一定的商业产业和推广,缺少人气。
案例7:咸阳东黄小镇
民俗小镇过于千篇一律,统一的风格,甚至统一特色,造成了审美疲劳,省时省力的“照抄”模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特点,定位不明确。
特色小镇要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元素和打造文化符号,找准定位,别人的东西可以适当模仿,但终究不是自己的。要因地制宜,尊重本地建筑风貌,依山傍水,保持原真性,保留原有居民,以“文化+产业+旅游+生活”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思路。
主要是经营管理不善,公司内部人员有争端加之招商政策没有力度,导致商铺入驻率低,体量利润受挤压。
公司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商铺开门,没有及时的运营推广,无法吸引游客,古镇的主要产业是白酒,产业链单一,项目打造定位存在问题。
来源:文旅热讯
通信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体育南大街南大街399号亿博基业大楼邮编:050000
联系电话:0311-83051179 传真:0311-83055026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930号